近日,广州市一份关于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的文件,在泛家居建材行业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份看似主攻建筑行业的《实施意见》,实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场关乎所有家居建材企业未来的深刻变局。它清晰地宣告,那个依赖水泥砂浆与现场手工的“泥瓦匠”时代正渐行渐远,而一个追求“即装即用、系统集成”的装配式部品新时代,已悄然叩响大门。
一、新政解读:这不是温柔倡议,而是刚性革命
与过往温和的倡议不同,广州此次的新规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其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刚性约束与全场景覆盖”的完整闭环。政策明确提出,从2026年起,全市所有新出让的居住用地将必须100%采用装配式建筑。这并非一道可选题,而是一条硬性的准入门槛,意味着传统湿作业模式将在主流新房市场中彻底失去位置。
更为深远的是,新规将装配式建筑的舞台,从新建住宅延伸至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和老旧小区更新等广阔领域。广州在“十四五”期间规划的300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体量,正催生一个千亿级别的建材新市场。
以广州开发区为例,对采用模块化建筑技术的项目给予最高6%的容积率奖励。在土地资源紧张、成本高昂的当下,这一激励措施大大激发了开发商采用装配式部品的积极性,推动了行业商业逻辑的重构。
二、行业影响:从“卖单一材料”到“卖集成部品”的价值跃迁
在这场建造范式的革命下,我们泛家居建材行业的产品逻辑正被彻底颠覆。未来的开发商采购的,将不再是一块块独立的瓷砖、地板、涂料或单个的橱柜、洁具,而是一个个“即装即用”的功能性空间模块。这意味着,产品的价值核心从“个体性能”转向了“协同能力”与“安装效率”。
例如,在墙面系统,未来的主流将不再是“涂料+腻子+石膏板”的现场多层作业,而是在工厂预制成型、预饰面、甚至预埋了管线的集成墙板。这对涂料企业而言,意味着产品形态可能需要从液态桶装转向与基材结合的预制化板材饰面层;对瓷砖企业而言,则必须研发与干挂、卡扣等工法完美匹配的薄型化、轻量化、高精度瓷砖,并提供整套可靠的安装构件系统。
在卫生间领域,整体卫浴的模式将进一步普及并成为标配。它不再是传统的“瓷砖+洁具”湿法装修,而是在工厂里将防水底盘、墙板、卫浴设施一体成型,现场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拼装。这不仅颠覆了传统卫浴陶瓷企业的出货模式,更为防水材料、地漏、五金件等配套企业提出了与整体底盘系统精准配合的全新课题。
随之而来的,是家居建材行业的客户对象与竞争核心的深刻变化。企业的核心客户名单,必须从分散的装修公司、工长和个体业主,果断转向掌握采购主导权的大型房地产商、建筑总包企业和专业的内装科技公司。企业的品牌公信力、技术协同能力、规模化稳定供应能力以及资金实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与少数大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其价值将远超于维护千百个零散渠道。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的价格、花色或耐用性之争,而是升级为“产品+数据+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之争。你的产品是否拥有精准、标准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库,能否让建筑师在设计中无缝调用、模拟安装并与机电管线进行碰撞检查,这已成为进入现代建筑设计的“通用语言”和基础门槛。同时,企业的服务能力也构成了新的护城河。一支能够提供从项目前期技术交底、中期安装指导培训到后期维护更新的一站式专业服务团队,其价值正在超越单纯的产品销售,成为赢得大客户信赖的关键。
面对这场席卷而来的浪潮,等待即意味着落后。家居建材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产品迭代,更是战略层面的主动重塑与生态位的重新选择。首要任务是将自身产品从“半成品”重新定义为标准化、模块化的“功能性部品”。有雄心的企业应果断投入研发,实现从材料供应商到内装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跃迁。蒙娜丽莎、天安新材等企业已经率先行动,通过布局集成墙板&装配式快捷交付系统或构建装配式内装全产业链,抢占了市场的先机。
具体而言,瓷砖企业可以超越单纯的砖块生产,转向提供包含专用粘结剂、调平器和收边条在内的“薄法快装墙地面系统” ;橱柜企业则需超越定制家具的思维,研发能够与建筑结构、给排水管线、电器点位在设计阶段就深度融合的 “集成厨房功能模块” ;吊顶企业则可以进化成为整合了照明、新风、消防喷淋功能的 “智慧顶面系统服务商”。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独立转型为集成部品商的难度巨大。更为务实的策略是主动融入主流生态链,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配角”。这意味着要积极与大型房企、建筑总包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进入其核心集采名录;或者加入各类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与设计单位、上下游的同行伙伴结成“命运共同体”,共同研发和推广成熟的装配式内装解决方案,在细分领域做到不可替代。
小结:
广州的新政,以其无比的清晰和果断,为我们整个行业拉响了警报。它既残酷地终结了一个旧时代,也慷慨地开启了一扇通往工业化、系统化与高附加值的新大门。门后的新大陆,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打破自身、主动拥抱变革的“智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