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居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独立于世界其它国家的变革,变革之后,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提升,并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新格局形成。不聚焦于中国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再去欧洲多少次,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无论是高科技产业,或是传统产业,其发展的社会背景已经改变,因此企业发展的逻辑也要相应地改变,否者只有被淘汰。高质量、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企业生存的社会背景,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很多家居企业还是以前的生存经营方式,工厂生产条件差,缺乏人性化对待员工的意识;设备老旧,面对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不愿技改,生产效率提升慢,高耗能,税收贡献率低;有的环保设施欠缺,甚至有些地方,一些工厂没有环保设施,政府为了地方利益任由其生产经营。面对高阶的生存方式,一部分企业认知程度低,理解不到国家倡导和时代发展的意义,企业惯性地生产经营;一部分企业只为企业效益计谋,不为社会贡献着想,试想,一个企业只对个人有价值,对社会没有价值,这样的企业还有生存的必要吗?以上两类企业,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被淘汰是它们的必然命运。(文化)由于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对产品的设计鉴赏力也相应地提高了,这就对企业产品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的产品没有文化属性和价值主张的内涵,企业的设计理念就是“僵尸主义者”,产品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市场力。自九十年代,每年中国的家居企业老板、设计师、营销人员等大量地涌进欧洲,特别是米兰、科隆等地,去学习西方的设计,可是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在中国市场上的现代简约家居产品设计很少有企业能够赶上欧洲的设计,能够赶上的几个,也是抄得好,认真考究,也是“僵尸”设计。越来越多的每年涌进欧洲的这些人到底学了什么?可以说,因中国家居产品设计进化缓慢原因,家居产品已经普遍无法适应消费需求。更可悲的是,很多企业在遭遇困难时,并没有反向审视自身企业低素质原因,而是把原因推向社会,抱怨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复杂了。应该说,2015年前,无论是成品家具,还是定制类产品,连锁加盟制是核心商业模式,而这一模式,参展家居展览会是企业构筑渠道体系的核心环节,但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一核心商业模式被打破。通过参展展览会外,企业可以通过设计渠道、短视频平台、产品整合概念等销售产品。另一方面,已经有的一些成熟展览会,无法适应经销商对产品沉浸式体验、一站选品、全案设计、整家交付的产品集成和服务需求,因此,特别是单品类展览会已经欠缺了很多服务渠道建设的能力,企业再去参展,效果减弱,也就没有积极性了。广州建博会和很多即得利益的展会一样,也没有太多的自我提升,只是“历史的风口”转移到它们那里,“荣光”起来了。因为,它们守着现在的商业模式发展很多年了,幸运的是,它们一直倡导的“大家居”整家、选品选材模式迎合了这个时代。其它一些一线展览会也有对此的理解和认知,对策也有很多,但“胡乱慌张“应对是它们的特点,仍然没有切中要害,认识到行业变革的本质原因。这里提到的供应链系统,是产品和服务概念,不是产品材料及配件的供应概念。面对整家时代的到来,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建立供应链系统。也就需要一大批供应链公司和平台去完成,单个企业不是不能完成,而是难度大,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就需要打破传统模式的边界,供应链系统的构筑需要去品牌化、打破渠道的独立性、供货周期和批量大小的自由度等。需要转型的中小企业、大量经销商、设计师、装修公司等在展览会上更多地需要为自己的“整家”寻找供应链系统接入口。当然,参展企业的品牌产品连锁加盟也必不可少,这是展览会的传统优势选项。比如,室内设计力量的激发。广州设计周近几年的爆炸式增长,不是偶然,但也非主办方的高瞻远瞩,而是耦合了中国家居产业整家时代到来这一趋势。室内设计师来到了聚光灯下,他们手握消费者需求方案,需要在体验环境下找到符合时代潮流的设计方案和创建长期有效的供应链接口。所以,他们手握消费流量,亟待变现,积累自己的财富。因此,中国家居产业设计力量被激发,设计师走向了前台,掌控了一部分消费流量。正如你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家居展览会,无论什么性质的,都在打“家居设计周”牌,但就目前的表现而言,很多展览会的“牌技‘有点拙劣。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家居产业的室内设计力量已经如同火山喷发一样,集体喷涌而出了。它的另一面,当室内设计师理性选品的时候,你的产品还不提升设计吗?家居设计周已经成为一线、二线家居展览会的标配。每年的展览会,不仅仅是产品展示的平台,更是设计理念的竞技场。设计周的目的显而易见:提升展览会的层次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设计师和消费者。设计主题的贯穿 家居设计周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设计理念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体现。在F端(制造端),设计不仅体现在产品外观,更在于整体场景的设计;在B端(经销端),经销商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完整的设计方案;在C端(消费者端),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家居设计的整体美感和实用性。广州建博会、广州设计周人气较好的原因之一是,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经销商、选品采购商、观摩专业人员,他们能看到产品的应用场景和材料特质的场景展示,这一部分是他们所需要的,也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当然,就目前而言,其它展览会上也能看到,只是企业数量太少,规模太小,不足以代表行业。这也是其它家居展览会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优势,如何构筑自己展会的新模式,向广州建博会和设计周学习,突破自己发展瓶颈的当务之急。通过产品创新,家具企业持续满足、激发消费新需求,让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随着休闲度假游兴起,许多人选择来到酒店或度假别墅,在庭院里支起遮阳伞,与家人朋友品茶畅聊。宏江家具品牌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们发现,遮阳伞四周没有遮挡,遮阳效果和私密性不佳。于是,他们设计出“扭藤休闲凉亭”,用藤条编织成凉亭的围栏,既通风又能保护隐私。“根据市场反馈,凉亭不断迭代升级:安装太阳能光伏板,方便户外用电;安装智能灯,可通过手机APP操控……”田江说,这款凉亭已成为公司的畅销产品。近年来,家具消费市场呈现出诸多新趋势,为家具企业产品创新提供了方向。“大家居”消费概念逐渐流行。家居消费涵盖家电、家具、家纺、家装等多个领域,“大家居”模式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全场景家居消费解决方案。今年3月,海尔智家旗下品牌三翼鸟在山东省济南市开设了一家“超级体验中心”。在体验中心里,所有产品置于卧室、厨房等一个个场景中,展示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家具家电融为一体的空间场景。通过智能设计程序,用户最快15秒便可生成一套“智慧家”方案。家具个性化定制成为消费热门。在河南省郑州市大信家居工业设计中心云设计平台前,一对90后准新人在系统内搜索出新房户型图,经过系统10秒渲染,数千份三维设计方案依次展示出来。二人戴上VR眼镜“置身”新房内,把自己喜欢的家居用品“放进去”,感受不同的装修风格,挑选喜欢的装修方案。经过筛选,二人最终选择了新中式风格方案。待签订合同后,个性化设计图会经过系统优化成最佳批量生产指令,通过物联网传递到制造和配送平台,4天以内便可出货。“年轻群体是家具消费主力,他们对消费便捷性和体验感有较高要求。”屠祺说,家具品牌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升消费体验,比如在线上商城开通AR预览功能,通过社交媒体与消费者互动等。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适老化家具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针对老年人需求设计的按摩椅、康养床垫、智能卫浴等产品受到养老机构和老年家庭的青睐。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提高家居适老化水平。制定发布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加快制定家居产品适老化设计通用标准。支持企业加大适老化家电、家具、洗浴装置等家居产品研发力度。”东鹏卫浴推出的“康养站”空间,配备人体感应地面、石墨烯热暖墙板等产品,打造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浴室环境。亚度家具设计的智能养老床,集成健康监测、自动调整床垫软硬度、紧急呼叫等功能,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医疗机构和老人家属手机APP相连。喜临门家具推出的按摩沙发,配备加热功能,可一键调节沙发坐卧角度,给老年人带来更舒适的坐卧体验。绿色环保产品日益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家具板材生产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产品环保性能。目前广泛使用的人造板是由胶水黏结木屑而成,板材是否环保主要取决于胶水质量。贵州省霖生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木材精加工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企业与院士团队合作成功研发出新型环保胶水。霖生木业董事长桂保益介绍:“‘霖之星’香杉生态板是企业的‘拳头’产品,木板中使用的新型环保胶水甲醛含量极少。”当前,各类无醛(低醛)环保型人造板受到市场欢迎。2023年,中国家具协会发布《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木家具》等9项团体标准,为家具行业绿色设计制造提供更加完善的标准规范。“家具企业正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推动绿色转型。”屠祺介绍,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及试点推行“企业绿码”的名单中,黎明国际智能家具、金隅天坛(唐山)木业、博洛尼智能科技等多家家具企业入选绿色工厂,家具装备生产企业南兴装备入选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是国内较大的家具生产制造基地。在南康区圣蒂斯堡智能家居产业园,样品开发主管孔毅在屏幕上轻触按键,机械臂不停地舞动,对一块块木板进行切割、封边、打孔……孔毅已经从事家具生产20多年。从前,作为一名木工,他的工具是锯子和斧子,如今,他操作的是智能化生产线。“现在的‘智造’设备能直接将设计图纸变为家具。”孔毅向记者表示,只有当制作一些扭曲的形状,机器不能完全胜任时,才需要木工出手进行微调、修正。圣蒂斯堡江西生产基地负责人许冰舟是一名家具生产行业的“老兵”,对家具生产转型升级深有体会:“以前我们车间生产柜子都是分工段单机加工,开料、封边、打孔、包装等工序全部靠人工,而且各工序数据不互通,生产效率低,出错率高。”2023年,依托南康家具产业智联网平台,圣蒂斯堡对传统生产流程进行再造:企业接到订单后,拆单软件自动解析订单的生产加工数据,并进行排产、备料和发料,然后进入全自动生产环节。一条生产线,一天之内能把250张木板“变成”50个定制柜,而传统生产线需要4天时间。“借助大数据集成、智能化处理,圣蒂斯堡实现了流水线标准化智能生产,像造汽车一样造家具,同时可以支持云点单、个性化定制。”许冰舟说。近年来,家具生产企业普遍引进数智化生产流水线,推动家具制造向家具“智造”转变。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欧派家居AI工厂,全球订单24小时源源不断传送到“智能大脑”进行审图,经智能秒级排序后,订单被分配至欧派全国五大生产基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顾家家居全屋定制生产研发基地,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配备磁悬浮技术封边机、机械手臂等设备,实现了全自动柔性生产。得益于这一“智造”模式,顾家定制柜类产品的订单生产周期从72小时缩短至24小时。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降低差错率至关重要。在四川省崇州市明珠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板材也有了“身份证”。这个“身份证”是一个条形码。以前,分拣板材靠手写的记录或肉眼判断。如今,每块板材都有了条形码,由专门扫描仪进行扫码识别后,分门别类传送至不同的机器手臂进行分拣。“在分拣环节,单纯使用人工操作,出错率可能达到60%左右。采用智能化生产后,出错率降至3%—5%。”明珠家具信息化中心总监张浩说。“作为传统产业,家具产业近年来十分注重数字化转型。”屠祺介绍,在生产环节,企业利用数字化建设,优化生产流程,实现大规模柔性化生产;通过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协同和管理,从而实现物料采购、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各环节效率提升。家具制造业转型,得到一系列政策支持。2022年8月,工信部等4部门发布的《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围绕研发设计、计划调度、生产作业、仓储配送、质量管控、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重点环节,推进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深度应用,实现需求敏捷感知、敏捷供应、精益生产、精细管理。”2023年7月,工信部等3部门发布的《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强化数字赋能转型,支持制鞋、家具、家用电器等行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重塑产品生产新模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家具出口国,“出海”成为许多家具企业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今年2月,法国巴黎奥运村正式交付,奥运村里的3000套沙发由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的瑞丽家纺生产。10个国家、20多个城市,飞行总里程超过20万公里——这是瑞丽家纺董事长费中富2023年的“出海”数据。靠着一股拼劲儿,他跑来近百家企业的订单。今年以来,费中富跑订单、闯市场的范围拓展至更多国家。费中富认为,国际市场认可的背后,是企业对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的追求。为了应对需求变化,瑞丽家纺在意大利成立工作室,精研设计工艺;与德国知名家具企业合作,加强新品研发;在国内工厂不断优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管控等流程体系,提供可靠的品质保障。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家具及其零件产品累计出口额为2125.5亿元,同比增长20.5%,中国家具出口展现出强劲势头。业内人士表示,在多年深耕欧美市场之后,不少家具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今年以来,居然之家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的门店正式开业,吸引中国知名家居品牌入驻;志邦家居品牌专卖店在印度尼西亚、科威特两国相继开业;索菲亚家居在越南胡志明市的高端定制体验馆正式开业……中国家具企业正探索多元化“出海”路径,线上线下齐发力,持续打造竞争优势,开拓海外消费市场。今年5月,中国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正式进军家居家装等大件品类赛道。长期以来,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商品多以小商品、轻包裹为主,家具家装“出海”赛道还是一片蓝海。2019年,壹玖时代公司旗下华中运营中心开始在速卖通上出售小件家居产品。2022年,公司主营类目转为沙发、茶几、电视柜、衣帽架等大件家具。“我们自己找的国际物流渠道,但时效性和后续服务方面跟不上。”壹玖时代总经理高燕告诉记者。速卖通大件物流专线开通之后,商家们陆续加入体验,壹玖时代就在其中。“大件物流专线可承运最重67千克的商品,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出口的家具产品就更多了。”高燕说,大件商品也能采用速卖通的半托管、全托管业务模式,降低了商家“出海”门槛。“跨境电商已成为家具企业‘出海’的新动力,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与家具工厂合作,推动产品开发和创新,加速品牌产品体系建设。”屠祺表示,“出海”过程中,企业可以在主要目标国家建设海外仓库,根据订单需求从海外仓库调取并发送货物,从而解决家具产品体积大、运输成本高以及物流、仓储、售后等问题。这种模式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使海外直购商品比单件直邮平均节省约20%的成本。“出海”企业还可以通过供应链整合,在仓储、包装、运输路线等方面进行优化,加强多国间以及物流节点多企业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