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起,中美关税博弈持续发酵,巨变接踵而至。
美国,作为中国家居出口的最大市场,家具、灯具、陶瓷等品类年出口额超千亿美元,在如此高的关税壁垒下,家居行业必然首当其冲。
百万货物积压仓库、海外订单接连退单、资金链拉响红色警报,成都家具企业的这些遭遇也并非个例。
这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大考,正逼着依赖欧美市场的家居企业寻找新的生意阵地。
一 、从 "出海热潮" 到 "风险警示"
近年来,国内家居市场增速放缓,出海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路径。
2024年,中国家具及其零件的出口总额达到 4830.34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7%,成绩亮眼。
其中,美国连续三年占据 30% 以上的出口份额,更坐实了其 "超级市场" 地位。
但此次关税博弈撕开了隐忧:当单一市场的政策风向突变,整个产业链都可能被掀翻。
二、破局四大策略:从 "被动" 到 "主动"
市场多元化:把“鸡蛋”分装进更多 “篮子”
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将出海眼光投向 "一带一路" 沿线,尤其是人口红利不断上涨的东非市场。
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六国正经历基建热潮,未来 10 年近 2 亿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将催生千亿级家居市场缺口。但当地小作坊仅能满足 40% 的基础需求,60% 的中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 这正是中国企业的机会窗口。当美国市场波动时,这些新兴市场能成为稳定的 "压舱石"。
比如中武电商在肯尼亚内罗毕投资建设的 "COLOHO MALL",已成为东非地区最大的建材与家居展示平台,覆盖 28 个品类、上万种单品。通过整合国内供应链与本地需求,该平台不仅填补了肯尼亚 60% 的中高端家居产品缺口,还通过数字化采购系统将物流周期缩短 40%。2024 年,其服务的国际供应链项目金额达 22 亿元,成为 "一带一路" 市场多元化的标杆。
价值升级战:让产品自带 "抗跌属性"
在关税导致成本上升的压力下,提升产品附加值才是硬道理。除了智能音箱、智能控温器、智能安防等智能家居产品,正在海外市场掀起抢购潮;环保材料制成的绿色家居也备受青睐。这些高附加值产品不仅能缓冲成本压力,更能打开新的利润空间,让企业从 "价格竞争" 走向 "价值竞争"。
宁波某企业开发出智能窗帘、推窗器等系列产品,在2024 年前三季度出口值突破 9 亿元,同比增长 27%。
产能全球化:在海外筑起 "防火墙"
虽然海外建厂需面临政策适应、人工培训、法律法规等各种挑战,但这是企业打造全球化产业链的必经之路。通过在目标市场周边布局生产基地,既能规避贸易壁垒,又能更快响应市场需求,让 "产地销" 取代 "跨洋运",从根本上增强抗风险能力。
而且在海外市场建厂,还能快速辐射周边国家,比如在埃塞投资建厂,可直接销往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甚至整个非洲;而在哈萨克斯坦建厂,不仅覆盖中亚五国,还能通过中欧班列销往欧洲。
双循环共振:国内市场也是 "主战场"
当海外市场风云变幻,国内需求正释放新潜力。"以旧换新" 政策激活存量市场,"适老化改造" 打开细分赛道,这些内需增长点与海外新兴市场形成 "双轮驱动"。真正的突围,从来都是内外市场的协同共进。
就单说“适老化家居”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从传统家具制造到智能家居研发,都需要针对老年人需求进行创新,如推出可调节高度的智能马桶、带助力功能的座椅等。这些既能为企业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还能够进一步推动整个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
无论是美国市场的 30% 份额,还是东非市场的千亿缺口,单一市场都不足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构建 "市场多元化、产品高端化、产能全球化、内外协同化" 的立体布局,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贸易环境中站稳脚跟。当潮水退去,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早就在沙滩上筑牢地基的人 —— 家居企业的突围战,现在正是布局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