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速读 ◉ 成本仍然是智能家居产品普及的最大障碍,即便对高收入消费者也是如此; ◉ 性能、便利性、节能和可持续性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智能产品可以在这些方面提供价值; ◉ 科技及耐用消费品(T&D)制造商和零售商必须展示更具说服力的智能产品用例,以赢得更多消费者。
1 2025年推动消费者购买技术消费品的主要因素
在2020年和2021年的销售高峰之后,智能家居产品的销量持续低迷,这与T&D市场整体情况一致,但目前有改善的迹象。2024年上半年,在主要的欧盟七国市场中,智能家居产品销售额达到13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5%。与此同时,全球T&D市场销售额同比下滑了0.6%。在当前消费市场中,连接性和智能性是促进消费者支出的有力因素之一,对产品高端化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NIQ-GfK最近发布的《全球消费者展望报告》显示,消费者信心正在逐步提升,全球约有三成(30%)的消费者认为他们的经济状况比去年同期有所改善,自今年一月份以来上升了2个百分点。这种积极的情绪转变让消费者从谨慎性消费转向目的性消费,一部分人愿意为标准科技产品的智能版本花费更多,但前提是产品的实际应用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性能、便捷、节能和可持续性是当前驱动消费者购买的核心因素。智能产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消费者因此对智能家居技术的兴趣日益增加。然而,要实现智能家居产品的广泛普及,关键在于打破购买障碍并增强产品用例的相关性和吸引力。
2 消费者购买智能家居产品的障碍
在安全顾虑、对智能家居产品认知不足等众多潜在购买障碍中,成本是阻碍智能家居产品普及的最主要因素,即便对高收入消费者而言也是如此。 隐私问题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在智能家居产品购买障碍中排名第二,在智能语音助手设备中更是升至首位。这些担忧部分是由于媒体报道黑客攻击家用摄像头和语音助手设备,收集超出用户知情范围的信息所引发的。对某些消费者而言,隐私泄露的风险过高,使得这些产品的优势难以弥补其带来的风险。
对于电视、扫地机器人和洗碗机等产品,智能功能的优势在于它们能够明显提升产品性能和使用的便利性,或者降低能耗,其价值对消费者来说非常直观。然而,对于其他一些智能家居产品,智能优势尚不足以克服消费者的顾虑。特别是在发达市场,消费者对科技持怀疑态度,整体热情相对较低,与许多新兴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中的消费者通常更年轻,对科技也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期待。
3 智能产品与高端化
总体而言,只有一小部分消费者完全愿意为获得产品的智能版本支付更多费用。但是,对于某些产品类别,这种消费意愿要普遍得多。在安全、照明、能源以及健康和个人护理产品方面,有四成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支付稍高的价格来获得“智能”版本。
大家电市场,有38%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智能家电支付额外费用,这一购买意向也在实际销售数据中得到体现。今年上半年,全球烘干机、洗衣机和洗碗机总销售额中智能类产品的占比约40%,消费者为这些智能家电支付的价格平均比非智能型号高出约300美元。
在小家电领域,32%的消费者愿意为智能型号支付额外费用。不过,实际销售情况更加复杂,这再次凸显了提供有说服力和强相关性的使用案例的重要性,以便让消费者认识到投资更高价的智能产品的价值。
扫地机器人是智能家居产品中的成功典范,几乎所有(95%)售出的产品都是智能型号,具备远程控制和自动定时等便捷功能。智能体重秤也在逐渐普及,占比达到39%。这部分得益于智能与非智能型号之间的价格差距不大,大约20美元的差价让消费者愿意为了获得便捷的个人健康数据追踪、监测、个性化提醒以及直观展示结果等附加功能而支付稍高的价格。
在口腔护理和血压监测等产品类别中,情况有所不同。这些产品从非智能版升级到智能版的价格涨幅较大,智能型号在该品类的销售额占比仅约20%,消费者并不认为这些智能产品物有所值。制造商和零售商需要提供更贴近消费者具体需求的智能型号的用例,以增强吸引力。
4 2025年智能家居市场要点总结
消费者家中智能产品数量的增加,将触发一系列“倍增效应”,使得用户能够享受到更加连贯和一体化的智能家居体验。例如,智能音箱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控制灯光、门锁、恒温器和家用电器等多种设备,形成一个协调直观的用户界面。又如,智能恒温器可以根据智能窗户传感器提供的数据,检测窗户是否开启,自动调节室内温度。
在全屋智能互联的环境中,设备间的相互连接与协同工作为用户带来了显著的优势,不仅包括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降低成本,还包括在家庭生活中提供更大的便利性和节省时间。
智能家居产品要跨越作为“新奇物种”的阶段,真正融入并满足用户特定生活和家庭需求,方能打破当前普及的壁垒。同时,智能家居产品需要顺应消费者的需求,而非让消费者适应产品。那些在产品安装、使用、安全保护以及用户数据管理方面提供积极支持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将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来源:GfK GfK中怡康
声明:转载出于传播更多行业资讯之目的,不代表本我方观点,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